2021年3月20日 星期六

孟加拉的崛起之路:向韓國、台灣「抄作業」,昔日窮國人均GDP已超越印度

孟加拉成長的關鍵,就是「抄作業」,抄誰的作業?東亞的韓國、臺灣、中國等「出口導向」的國家。簡單來說,孟加拉透過師法東亞,正在南亞崛起。

文:鄭紹鈺


文:鄭紹鈺


孟加拉曾經是貧窮的代名詞。然而在過去幾年,孟加拉成為了第二大的紡織出口國(僅次於中國)。2020年,孟加拉的人均GDP如果以美元計算,已經超越了其鄰國印度。孟加拉過去為何如此貧窮?孟加拉又是如何崛起的?


師法東亞的孟加拉


根據IMF的估計,印度的人均GDP(以美元計)在2020年是$1877,孟加拉則是$2064。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,孟加拉的人均GDP超過了他的鄰國。當然,每個國家的幣值都不一樣,如果把貨幣的因素扣除,改而以實質消費力計算(以PPP為單位),印度其實人均實質GDP其實略高於孟加拉。


類似的情況就像韓國跟台灣的人均GDP,以美元計的話,韓國高過台灣,但把貨幣的因素扣除的話,台灣其實是高過韓國的。儘管如此,大部份的台灣人,在這話題上,仍然有「好想贏韓國」的情緒。同理,我們可以想見印度人對於孟加拉的人均GDP(以美元計)反超印度一事,也有「怎麼會輸孟加拉」的心情。


去(2020)年一篇印度的報導裡,作者Amit Kapoor先解釋了孟加拉人均GDP之所以會超過印度的「短期因素」:作為一個依賴服務業跟農業的大國,Covid-19打擊了印度的經濟。


然而這篇報導裡也不得不承認,長期來說,孟加拉以突飛猛進的速度,試圖超車印度:在2010年,印度的GDP總量是孟加拉的14倍,但現在只剩下8倍,而印度人均GDP在2016年是孟加拉的1.6倍,現在已經被超車了。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巴基斯坦,只是作為苦主,巴基斯坦早了幾年被孟加拉超車。


在上述的報導裡,Amit Kapoor認為孟加拉成長的關鍵,就是「抄作業」,抄誰的作業?東亞的韓國、台灣、中國等「出口導向」的國家。簡單來說,孟加拉透過師法東亞,正在南亞崛起。


A Basket Case:孟加拉的開局,是一場殘酷的悲劇


台灣人對季辛吉(Henry Kissinger)並不陌生。美國在1970年代為了交好北京政權,台灣先後經歷了退出聯合國、台美斷交、中美建交。與北京交好,正是季辛吉的大外交的一條主軸。


孟加拉人也對季辛吉不陌生。1971年,孟加拉剛自巴基斯坦獨立出來,季辛吉便在公開嘲諷孟加拉是個「Basket Case」,這是英語用來罵人的話,如果有些公司不賺錢應該關一關,美國人會稱這些公司Basket Case,如果有些人失業待在家裡,要靠親朋好友接濟,美國人也可能會說他們是Basket Case。


季辛吉說孟加拉是個Basket Case,翻得白話點,就是說這個國家遲早會變成個廢物、要飯、當個叫化子。近半世紀以來的英語報導,每每提到孟加拉,見到他們如此貧窮、饑荒、天災頻仍,就在英文報導上頻頻寫出這個字:Basket Case。


但如果願意花些時間理解孟加拉的話,就會發現,季辛吉正是一手促成這悲劇開局的人。於孟加拉獨立戰爭時,出於季辛吉對巴基斯坦的支持,美國尼克森(Richard Nixon)政府支持押寶在西巴基斯坦,漠視了巴基斯坦軍方在孟加拉展開的大屠殺。季辛吉反對孟加拉在1971年獨立的原因之一,竟然跟台灣不得不退出聯合國一樣:為了跟北京交好。


1970年,東巴基斯坦(後來獨立於孟加拉)的政黨: 孟加拉人民聯盟,在巴基斯坦的國會大選選舉取得多數,挑戰了西巴基斯坦(今巴基斯坦)多年來對政治的壟斷,西巴基斯坦的政治人物、宗教界、軍方皆不承認這次選舉,引起孟加拉地區人民的抗議跟「公民不服從」的運動。


1970年底,巴基斯坦軍方秘密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的滅絕行動,叫作「尋光行動」(Operation Searchlight),有如「南京大屠殺」加上「二二八事件」,旨在徹底「一勞永逸」的解決孟加拉問題:上百萬名孟加拉婦女遭到性侵,成千上百的知識份子在課堂上,或在家中,被闖入的巴基斯坦軍方捕殺,更有數百萬平民遭到屠殺。


這場屠殺行動激發了孟加拉(當時是東巴基斯坦)跟巴基斯坦的全面內戰,印度、蘇聯、美國都介入了這場戰爭。為了躲避無情的戰事,有數千萬名的孟加拉淪為難民。比方說,有無數住在印、孟交界的孟加拉人,寧可冒著被孟加拉虎吃掉的風險,也要穿過蘇達班(Sundarbans)的濃密叢林,只為了躲到印度這一側。


這場屠殺製造了孟加拉的貧窮。知識份子橫遭獵殺,也使得孟加拉的高等教育有了鄰國印度所未有的世代斷層。


在這場戰爭之前,孟加拉地區反而是巴基斯坦境內經濟最好的地區。孟加拉一帶本來是蒙兀兒王朝的自治地區,工商業發達。而在東印度公司殖民印度的起點,便是孟加拉,在今天印度與孟加拉鄰界的地區,包括東印度公司的大本營 加爾各答,長期被視作一塊完整的地區。


在二戰後,出於許多因素,其中一個便是宗教,將伊斯蘭教徒為主的地區,畫作「巴基斯坦」。孟加拉被冠上了東巴基斯坦的名字,貢獻了高額的稅收跟出口,卻得不到中央政府分配預算來興建基礎建設,政治上也遭到排擠,西巴基斯坦的方言 「 烏德語」被強行當作了官方語言,孟加拉語被打壓。


當軍方在1970年闖入達卡大學私行捕殺時,教孟加拉語的教授是第一波被獵殺的對像。


屠殺初始時,美國駐東巴基斯坦的領事 布洛德(Archer K. Blood)眼看大屠殺正在發生,要求美國介入制止,但因為跟季辛吉的策略對著幹,於是被政府單位漠視,布洛德因此在電報上嚴厲的批評美國政府,認為美國「道德破產」。但最終布洛德被調離孟加拉地區。這幾則有名的電報後來被稱作「血色電報」(Blood Telegram)。


巴基斯坦在1950年便承認北京為中國合法政權,是北京的老牌盟友,季辛吉在利益計算之後,選擇對血色電報充耳不聞,不想要跟北京建立長期友誼之前,因為孟加拉而開罪於北京。印度表態支持孟加拉,印度在當時友蘇又反中,更讓季辛吉對孟加拉獨立沒有好感。


國際媒體只告訴我們孟加拉被季辛吉稱為Basket Case,但並不告訴我們,在戰爭結束的幾個月前,獨立戰爭打得正激烈,尼克森政府一度考慮派有核彈投射能力的轟炸機前往戰場,支援西巴基斯坦軍方。想到這裡,只能感到不寒而慄。


也因此,在去年的獨立紀念日,當孟加拉的人均GDP預期超越印度,孟加拉的媒體一邊回憶這場屠殺、提到了季辛吉,也在標題上寫著「 No More a Basket Case」。所以,孟加拉是怎麼做到的?


三招化為一招:加工出口區、外資、紡織業

孟加拉的戰略便是學習台灣、韓國、中國的出口導向政策,但跟東亞國家不一樣之處在於,孟加拉將「加工出口區」、「吸引外資」、「發展紡織業」這三個在東亞被視作不同功能的政策,合而為一。


以早期台灣的發展為例,這三個政策有各自的脈絡。李國鼎等人籌畫加工出口區時,是鑑於當時台灣已經盛行了勞力密集的製造業,希望能特別吸引附加價值較高的「科技業」,起初便是電子零組件的國外大廠,然而當時的出口主力是紡織業等勞力密集的產業,加工出口區佔台灣的出口份額,不過5%-10%。


至於吸引外資一事,並不侷限於加工出口區。因為台灣在日治時期已有明確的土地產權,道路發達,為了深入鄉村搶更便宜的勞力,當時的外資大廠在台灣的廠址其實相當分散,比方說GE就開在台北的大坪林,當時大坪林的設籍人口只有6000人,但GE工廠的勞工就差不多這麼多。


紡織業更不用說了,台灣的紡織業發展是「外省工廠」但不是「外資工廠」,是江浙財團從上海搬過來的廠房設備,大量的吸納北中南的廉價勞力。


這三種不同的產業政策,則被孟加拉巧妙的結合在一起。


在獨立戰爭之後,孟加拉大規模的國有化了許多產業,實施國有式的計劃經濟,加上政治混亂,國有化的政策成效很差。於是在獨立後不久,於1974年,孟加拉政府便開始漸進式的經濟改革,將貨幣大幅貶值,讓私人企業得以參予一部份的產業,並且提供投資的租稅減免,隔年更重啟孟加拉的股票市場(孟加拉在達卡跟吉大港各有一個股票市場)。


不過隨著政治的混亂,經濟改革的腳步緩慢,等到1980年時,經由國會授權,開始建造加工出口區。1982年5月,孟加拉軍官艾爾沙德(Hussain Muhammad Ershad)政變,艾爾沙德不滿原本政府的左翼色彩,於1982年6月加快了改革的速度,叫作「新產業政策」(New Industrial Policies),私有化了許多國營企業,更將「出口導向」明訂為產業政策的目標。


隨著第一個加工出口區:吉大港加工出口區成立,需要大量便宜勞力的紡織業,似乎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孟加拉得以發展的行業,但孟加拉本身缺少資金跟技術,而來自韓國的Youngone(永元紡織),就成為了孟加拉紡織業的領頭羊(關於Youngone的創辦人在1974年跑到孟加拉的創業故事,請見林志都先生的文章。)


集中在加工出口區的紡織業,逐漸成為了孟加拉的出口領頭羊。近年來的孟加拉成為世界第二大的紡織出口國,僅次中國。孟加拉的紡織業又集中在成衣業(Ready-made Garment),搭上了歐美快速時尚的龐大衣料需求。近年來孟加拉紡織業的產值高達總80%的總出口產值、12%的GDP。


紡織業吸引了龐大的外資,比方說韓國的Youngone、台灣的潤興跟寶成、最近日本的Honda,在加工出口區裡的工廠,有約半數是100%外國投資,剩下的則是外國與本地投資。


比方說韓國Youngone的戰略,就非常的韓國: 垂直整合。


今天的韓國財閥之一SK集團,便是東亞最早開始做垂直整合的紡織廠。由日本合資開設在朝鮮殖民地的「京都紡織」,戰後由韓國本地人收購,改名叫Sunkyong,這便是SK集團的前身。在1973年,SK集團自己又拓展到石化產業,自己製作紡織的材料,垂直整合讓SK開始能夠一條龍的生產,同時期也開始跟印度的官員打交道,希望能夠拓展南亞的市場。


今天的SK財閥的重心早已經不在紡織業了,但我們卻在孟加拉的Youngone身上看到類似的影子,Youngone的規模巨大,也強調自己能夠垂直整合,從製作紡織材料到下游紡織的一條龍生產。未來看到Youngone進軍其他產業,變成位處孟加拉的韓國財閥,我們或許也不會太意外。


小結


因為血腥的鎮壓與內戰,孟加拉曾經是貧窮的代名詞。但透過將「加工出口區、吸引外資、發展紡織業」三者結合在一起,孟加拉的經濟成長冠於南亞。


目前孟加拉除了正在積極拓展高速公路、MRT等基礎建設,也成立科學園區繼續外商來投資電子業,頗有要一口氣將台灣當年「十大建設」跟「發展科技業」兩步併一步走的氣勢。


然而,出於孟加拉的殖民歷史因素,孟加拉的鄉村依然極端貧窮,工業化集中在加工口岸。東亞的幾個出口導向的國家如台、日、韓,工業發展未曾如此集中在紡織業跟口岸。


唯一的例外是1949年以前的中國,紡織業是主要的出口產業,且集中在上海等少數條約口岸。今天孟加拉的尋常百姓如果要創業,融資相當困難。未來會再分析,孟加拉若要產業升級到科技業,未來將會遇到什麼困難。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