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3月7日 星期日

車用半導體前五強吃下4成市占!為何旁人難以切入?這2大因素是關鍵

 車用半導體前五強吃下4成市占!為何旁人難以切入?這2大因素是關鍵


台灣是半導體王國,2020年整體產值突破新台幣3兆元,高居全球第二。但在車用領域裡,歐、美業者才是大咖。


研究機構Gartner指出,2020年全球車用半導體總產值約374億美元(1.12兆新台幣),由車用半導體大廠英飛凌(Infineon)、恩智浦(NXP)、瑞薩(Renesas)、德州儀器(TI)及意法半導體(STMicro)咬下全球43%市場大餅。其中,去年併購半導體廠賽普拉斯(Cypress)的英飛凌,更以11.6%的市占率(賽普拉斯約貢獻2%)一躍成為龍頭。


Gartner報告並指出,若不看業者單獨排名,光是以IDM(垂直整合製造)方式生產車用半導體的公司,就掌握了全球約84%市占率,換算產值為314.16億美元(約9,425萬新台幣)。


這就讓人格外好奇,前五大車用半導體業者為何這麼「強」?


原因1:地緣優勢與產業供應鏈的裙帶效應


第一個原因,跟汽車生產鏈的環環相扣有關。


2020年全球汽車銷量冠軍為豐田Toyota(953萬輛),前十名還有福斯(Volkswagen)、通用(GM)、福特(Ford)跟賓士(Mercedes-Benz)等,除了韓國現代汽車(Hyundai Motor)外,其他品牌都來自於歐美日等國。這些汽車品牌並非從設計到生產自己一手包辦,而是會透過層層的供應鏈來完成,並根據供應商的前後順序而有Tier 1(一級)、Tier 2(二級)之分。而上述的英飛凌、恩智浦等車用半導體業者所生產的晶片,其實都還需要交到車用電子系統廠如博世(Bosch)、西門子(Siemens)等業者手中,再與整車廠如通用、福特等合作。


汽車產業發展向來受品牌廠驅動影響,市占率位於領先地位的車用半導體大廠,不僅企業總部位於歐洲、美國,擁有地利之便,不少公司更有自己獨特的「裙帶關係」。


如2015年被恩智浦併購的飛思卡爾(Freescale),是2004年從Motorola半導體部門獨立出來。過去Motorola與福特、通用等重要的車廠都是具有長久上下游供應鏈的關係,因此飛思卡爾投入時間早、又擁有相對完整的車用IC產品線,讓他們在車用IC市場掌握先機。


像是目前市占第一的英飛凌,是於2000年從西門子集團獨立。西門子過去一直在車輛電子化研發的領域上有所投入,掌握不少功率半導體、汽車微控制器關鍵技術。


環境優勢加上與母廠的緊密關係,讓這些車用半導體廠有了「天時」加「地利」之便。而車用產品本身的「難度」,則幫他們再創造了另一項門檻。


原因2:車用電子認證複雜且漫長、耗時1至3年


「要知道車廠供應鏈是很複雜的,」微驅科技總經理吳金榮說。由於汽車是承載乘客移動的交通工具,「安全」就成了責無旁貸的最大考量,因此對於產品如各種晶片設計、製造的認證必須格外嚴謹。


拓墣產業研究院資深分析師姚嘉洋表示,打入汽車供應鏈的基本條件是獲得「國際汽車電子協會(AEC)車規驗證」,如通過AEC-Q系列車用電子產品驗證的IC晶片(AEC-Q100)、被動元件(AEC-Q200)、離散元件(AEC-Q101)等,驗證內容包括確保產品能承受各種環境溫度的考驗、震動或衝擊等嚴苛環境挑戰。比起手機壽命約1~3年,車用電子往往被期待能用至少5~10年,甚至更久,因此產品認證時間至少需耗時1~3年不等。


姚嘉洋補充,當英飛凌、恩智浦這些車用半導體業者要外包給晶圓代工業者製作時,晶圓代工廠的產線除了要獲得AEC-Q系列的驗證外,也需要跟客戶(車用半導體業者)進行認證,亦是另一個費時費力的過程。


因此,伴隨著車用電子供應鏈的裙帶關係,以及產品認證耗時等因素,都讓這些車用半導體業者能搶占先機,囊括逾8成的市占率,且旁人難以切入。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